17.jpg

边楼壮歌:反映的是贞元初年,西南边陲的吐蕃部落逐渐强大,多次制造边患,侵扰边民,而此时的大唐王朝已今非昔比,日渐衰落。其时的大唐名臣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受命次年(公元831年)为长远安边而建筹边楼(在今四川的理县),其间薛涛因故得罪当朝权贵,据史料记载,当时其它◆省市◆派公使来川,求见权贵,必先贿涛,而薛涛皆上纳。而薛涛出入幕府数年,自然深知韦皋的幕府内情,恐将其骄奢专横泄露于朝廷,以致有损于治政之名声,故有“不许从官”和“罚赴边关”之事。薛涛来到边关,亲眼目睹了连绵不断的边衅纷争,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现状,深为边关将士的命运、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而忧心忡忡,深为大唐江山的长治久安,兴盛衰败而焦虑不安。在李德裕建筹边楼的次年,又一次来到边关,随即赋诗一首:“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此诗是薛涛诗歌生涯的扛鼎之作。此诗写得雄奇豪放,除称赞该楼高大雄伟之外,且有教戒诸将镇蜀驭边,切勿惟武力以逞,侵凌太甚,应抚之以仁德,与边民合谐相处。清代大文学家纪晓岚曾评价该诗:“其托意深远,有鲁嫠不恤纬,漆宝女坐啸之思,非寻常女子所及。”该评语一是深化了该诗的主旨,意在忧国忧民。二是慧眼识珠,说明了薛涛作为一个女诗人在筹边谋略上的政治远见与咨政议政的才干。今天我们吟颂这首七绝仍能使人心情荡漾,热血沸腾,时至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战略意义。

热门薛涛纪念馆